張秋兵
2021年01月04日14:28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
從1938年到1946年,除1939年和1943年兩次因公返回延安外,前后長達5年的時間里,鄧穎超都生活戰(zhàn)斗在重慶。1958年,紅巖革命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紀念館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7年以后,一些報刊不斷地發(fā)表紀念周恩來的文章,其中有人提到這樣一件事——19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曾經(jīng)到街上叫賣《新華日報》。鄧穎超認為此事可能與史實有些出入。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周恩來并沒有到街頭賣過報紙。1978年8月,鄧穎超在北京接見重慶紅巖紀念館同志時,就周恩來是否在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到重慶大街上叫賣過報紙一事指出:“此事最好要搞清楚,這是你們紅巖的責任。……對恩來的宣傳一定要實事求是。”后來,相關(guān)同志回重慶后對此事進行了調(diào)查,得到的情況是:1941年2月6日,周恩來從外面回到中共南方局辦公地曾家?guī)r時,有人向他報告,一批國民黨憲兵把今天的《新華日報》扣留了。周恩來得知情況后非常氣憤,當即前往憲兵連,向憲兵連長提出抗議,并要求把扣留的報紙無條件歸還,但憲兵連長有恃無恐,拒不理睬。周恩來表示,如果不退還被無理扣留的《新華日報》,他就堅決不離開憲兵連。就這樣,周恩來等人站在2月的寒風里,一直在小巷里堅持了幾個小時。最后,周恩來的舉動驚動了國民黨高層,憲兵連長只好歸還了扣留的《新華日報》。得到這些已經(jīng)過了上市時間的報紙后,周恩來在同志們的簇擁下離開那條巷子。一路上,圍觀者甚眾,周恩來遂把手中的《新華日報》散發(fā)給那些關(guān)心皖南事變真相的群眾。調(diào)查結(jié)束后,重慶方面的同志向鄧穎超匯報了上述情況,并表示:“總理叫賣過報紙,不僅不影響他的形象,反而會讓人感到周總理在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中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的高超!贝耸碌玫酱_認后,鄧穎超很欣慰。她表示:“只要是真的,就可以這樣寫了,但歷史是不容摻半顆沙子的!”
1985年10月13日,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鄧穎超來到曾家?guī)r50號周公館。81歲的鄧穎超當起陪同人員的“導(dǎo)游”,向陪同人員一一指點,某間房屋是作何用的,某張照片是何時照的。她說:“你們知道我和周恩來同志在紅巖辦事處辦公室大樓門前照的那張照片的意思嗎?當時日本飛機來空襲,一顆炸彈扔在辦事處辦公大樓門前的溝里,把樓都震壞了。敵機離去后,我和周恩來同志就拍了這張照片,表示不管你如何狂轟濫炸,我們也要在這里堅持戰(zhàn)斗下去,我們是炸不走的!”說到這里,鄧大姐風趣地用很地道的四川話說:“不然的話,我們照像做啥子喲!”她強調(diào)說:“我們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啊!”
10月14日,鄧穎超走進紅巖村。對紀念館內(nèi)的陳列,她說:“這要實事求是。當年革命斗爭很激烈,條件十分艱苦,一是本來東西就不多,二是許多東西沒有保存下來,不要想當然地去另搞一套,要盡量還歸歷史本色,這樣才能給后代以更深刻的教育。”
“作為我的遺作,是對恩來的回憶和緬懷”
1992年7月,鄧穎超在北京逝世。新華社于1997年3月4日全文轉(zhuǎn)發(fā)了鄧穎超的遺作——《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
該文3400字,寫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廳海棠花盛開之際,由鄧穎超口述,工作人員趙煒、高振普紀錄。鄧穎超囑咐工作人員:“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喜歡海棠花的主人都走了,你們認為可以發(fā)表就發(fā)表,作為我的遺作,是對恩來的回憶和緬懷。否則,就燒掉!
這篇遺作是鄧穎超紀念周恩來的特有的方式,也表現(xiàn)了對周恩來特有的感情。84歲高齡的鄧穎超在文中深情回憶了她與周恩來相識相知相戀和相伴度過的數(shù)十年崢嶸歲月。鄧穎超對周恩來的懷念之情在文中自然流露、隨處可見: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里去了。课艺J為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你經(jīng)過春風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jīng)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jīng)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
該文最后一句為:“我寫的這一篇,既不是詩,又不是散文,就作為一篇紀念戰(zhàn)友、伴侶的偶作和隨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