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發(fā)布,請勿轉載) 1997年秋季的一天,我走過漆黑的地下通道、爬上充滿陽光的樓層,終于找到了事先約定的房舍、北京安定門外的東河沿,輕輕按響了門鈴。 門由一位中年婦女、胡絜青老人的保姆開啟。
編者按:《世紀風采》發(fā)表文章《聚焦周恩來生命中的若干“最后一次”》。文中記述周恩來在做住院后第4次大手術前,在《 關于國民黨造謠污蔑地登載所謂〈伍豪事件〉問題》報告錄音記錄稿上最后一次簽字。
《世紀風采》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獨家發(fā)布,請勿轉載 周恩來與南開同學吳國楨曾義結金蘭,可在政治道路的選擇上卻是“同窗不同路”。 義結金蘭 1914年,11歲的吳國楨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比周恩來低一級。
歷史告訴我們,在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我們的事業(yè)出現(xiàn)困難和危機的時刻,領導班子成員的互信互助,密切配合,齊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是非常重要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成功合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中國共產黨在漫長的革命征途中遇到過無數(shù)艱難險阻,但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領導核心的同舟共濟、互信互助下,中國革命總能夠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特別是在紅軍長征的艱難時刻,更顯出毛澤東與周恩來兩位偉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渡難關對黨的事業(yè)成敗的至關重要。
張若名是五四運動的一名先驅者,也是周恩來的早期戰(zhàn)友。他們循著“戰(zhàn)友――女友――摯友”這一軌跡走完了各自的人生。
《走近周恩來》作者 權延赤 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黨史頻道推出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權延赤編寫的“權延赤紅色經典書系”三冊。包括作品《紅墻深處》、《衛(wèi)士長談毛澤東》、《走進周恩來》。
本文摘自《大智周恩來》胡長明 中共黨史出版社 生死問題是人生最大的哲學問題,而這個哲學問題又集中在對死亡的看法上,對死亡的態(tài)度恰好是對生的態(tài)度的反證。懼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憂慮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樂觀進取,力爭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事業(yè)。
周恩來與梅蘭芳等京劇演員親切交談 一、周恩來任命梅蘭芳為戲曲研究院院長 梅蘭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是在1919年。當時,周恩來還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學生,一名業(yè)余話劇演員,一次到北京演出,梅蘭芳曾去看過。
1937年8月,周恩來與國民黨進行五次談判后回到延安。這是他和毛澤東、朱德、林伯渠在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合影。
1925年,我在家鄉(xiāng)參加革命活動時,就知道周恩來是第一次大革命的領導人。大革命失敗后,我在上海從事地下黨工作,他又是我們黨中央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