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同志生前十分關心和重視文藝工作,文藝界的朋友對他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視他為良師益友。我也是這樣。
新聞報道要勇于革新 北京飯店宴會廳里,燈火輝煌。歡聲在排成了一個大弧形的人群中沸騰著--政府要人及社會名流,在列隊迎候貴賓的到來。
1976年1月,我們跟隨周總理的靈車,緩緩地在長安大街上向西行進。凝望著在凜冽寒風中肅立兩側(cè)悲泣送靈的百萬群眾,我默默地想到,在中國歷史上,有誰曾受到人民如此傾心地愛戴!我們把周總理送到八寶山靈堂,大家伏在他的身前,放聲大哭,久久不忍離去。
本文摘自《大智周恩來》胡長明 中共黨史出版社 生死問題是人生最大的哲學問題,而這個哲學問題又集中在對死亡的看法上,對死亡的態(tài)度恰好是對生的態(tài)度的反證。懼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憂慮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樂觀進取,力爭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事業(yè)。
文史頻道轉(zhuǎn)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本文摘自《浴血榮光》,作者:金一南 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毛周朱的結(jié)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萬幸,對蔣介石來說,就是大不幸 博古當時是我們黨內(nèi)很年輕的領導者,他出任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時還不到25歲,很年輕,長征的時候博古同志也就是二十八九歲的樣子。這樣一位年輕的領導者,當然在有些事情的處理上,思慮還不夠周全。
本文摘自《周恩來26年總理風云》,楊宗麗 明偉 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文史頻道轉(zhuǎn)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歷史剛剛進入1966年,突出政治的風潮開始干擾業(yè)務工作,“三五”計劃的許多指標有落空的危險,階級斗爭開始由黨的工作附線上升到主線;同時,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面積的自然災害——旱災,在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內(nèi)蒙古、遼寧、北京等北方省市區(qū)蔓延開來……周恩來憂心忡忡。 正在他這種心理負擔越來越重的時候,一場自然的災害和一場政治的災難更加猛烈地襲來…… 1966年一開年,周恩來將工作重點放在抓北方受到旱災影響的一些省的糧食和棉花生產(chǎn)上。
本文摘自《張國燾傳》,姚金果、蘇杭著,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國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他曾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指導鄂豫皖蘇區(qū)根據(jù)地;三去莫斯科,是中共領導人中唯一獲得列寧親自接見殊榮的人。
在我的革命生涯中,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的。在革命戰(zhàn)爭期間,我很難得見到周恩來,但工作的指導思想?yún)s多是來自周恩來。
巍巍太行,莽莽呂梁,矗立著山西抗戰(zhàn)歷史偉業(yè)的豐碑。在這場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和前途命運的戰(zhàn)爭中,廣大婦女以特有的堅韌和勇氣,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成為全民族抗戰(zhàn)的堅強后盾,擎起了山西抗日救國的“半邊天”,展現(xiàn)了不怕犧牲、艱苦奮斗、胸懷大局、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和呂梁精神。
文章摘自《毛澤東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金沖及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六年,是毛澤東度過的最后一年。 元旦當天,全國各大報刊都在頭版刊載了他十年前寫的兩首詞:《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