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保孜
2020年11月27日07: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本文摘自《毛澤東最后七年風雨路》,作者:顧保孜 攝影:杜修賢,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次美國總統(tǒng)沒糊涂,派了他的高級顧問——“中國通”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國,為他“投石問路”
1971年7月9日,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踏入北京,開始了他48小時的秘密訪華旅程。
美國這次派密使前往頭號敵對國家,是有著深刻時代背景的。
由于美國一直奉行封鎖、遏制和敵視中國的政策,中美兩國處于敵對狀態(tài)長達二十二年之久。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國際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受到削弱:核壟斷已不復存在;經濟上受到西歐、日本的有力挑戰(zhàn);蘇聯(lián)軍力不斷增強,對外全面擴張,態(tài)勢咄咄逼人。美國深陷越戰(zhàn),損失慘重,擺脫越戰(zhàn)泥潭已成當務之急。尼克松期盼同中國改善關系,有助于“結束那場戰(zhàn)爭的苦惱”。通過美中和解,還可提高其與蘇聯(lián)談判“軍備控制”的資本和增強其在全球與蘇聯(lián)爭霸的戰(zhàn)略地位。他也認識到,中國已成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不可能再把中國排斥在國際事務之外了。
就中國而言,迎接美國密使到來,也是受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
六十年代末中蘇關系日趨惡化,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后,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緩和對美關系,有利于抵抗蘇聯(lián)的威脅;也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同時還可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在外交上打開新的局面。
正是由于上述形勢的變化,二十多年處于敵對狀態(tài)的中美關系開始緩解了。但從雙方改變看法到尼克松訪華,經歷了數(shù)次互相試探和逐步接觸的過程。從中國請斯諾上天安門城樓到毛澤東和斯諾談“請尼克松來談”,再到中國與美國運動員接觸,繼而正式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這一系列“破冰”舉動之后,兩國領導人都心里明白:他們的手既然能夠握住小小乒乓球,同樣也能握住地球。
乒乓外交不僅帶給東西兩大國一個民間交往的機會,同時也成為打破兩國之間封凍了22年官方交往的機會!“小球”順利地推動了“大球”,將中美官方正式接觸的時機推進到成熟的季節(jié)……
這一次,尼克松總統(tǒng)絲毫沒有再猶豫,他乘熱打鐵,再接再厲,三個月后,派出了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曾以“中國通”著稱的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國,為他正式出訪中國“打前站”,制定出“瓜熟蒂落”的時間表。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巧妙地避開西方國家的耳目,通過巴基斯坦第三國秘密飛往他們心中的神秘國度——中國。
中午12時15分,基辛格完成了這次歷史性的飛行,出現(xiàn)在北京南苑機場的停機坪上。來迎接他的是被毛澤東稱為“遇大事不糊涂”的葉劍英元帥。此時,他已擔任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一職。他身后是頗有外交風度的黃鎮(zhèn)大使和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韓敘。
杜修賢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特殊而神秘的時刻,這張秘密來華的照片在很久以后才得以公開發(fā)表。
基辛格與葉劍英寒暄幾句之后,快速坐上了中國制造的“紅旗”牌轎車。它是中央領導人特有的一種身份象征。
那時的北京,路寬車少人稀,根本不需要什么交通管制,便可以一路暢通無阻地抵達目的地。
基辛格很快在釣魚臺國賓館6號樓下榻。這個國賓館完全是中國式的建筑風格,從里到外都充滿了中國元素,在外國人眼里很是迷人。
午餐由葉劍英主持,這個說是簡便的歡迎宴會卻顯得相當隆重。
基辛格第一次在中國品嘗中國菜,便由衷地認同毛澤東關于“中國菜”是中國對人類一大貢獻的說法。
基辛格就餐之后顧不上休息,急于想見中國總理。因為,他稱病“感冒“的時間只有兩天,而且只有見到了中國的總理才能知道自己此行目的能否達到。
很快,基辛格就被告知,周恩來總理正在前往國賓館的路上,馬上到他住的6號樓來舉行會談。
基辛格站在樓門口迎接周恩來的到來。
周恩來快步走到基辛格面前,用他那受過傷的右手與基辛格伸緊緊相握,并使勁抖動了幾下。
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多年來的第一次握手!
基辛格很有分寸地點點頭,并幽默地補充了一句:“遺憾的是這是不能馬上公開報道的握手。否則,全世界都會震驚的!
其實,當周恩來從車內走出來。第一眼,基辛格從心里就喜歡上了這位神采奕奕的總理閣下。他與周恩來的友誼繼而發(fā)展成與中國人民的真摯友誼,一直持續(xù)至今。
1971年7月15日,一個震驚世界的公報隨著電波傳向世界各地。它的公布人一個是周恩來總理,另一個是尼克松特使基辛格。這是基辛格秘密來華和周恩來幾次會談后的成果。
公報全文不過200來字,從起草到達成協(xié)議也不過只有幾十個小時,可是為此卻花費了相當大的氣力。為了準確表達雙方的意思,避免“誰先主動”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摳,一句話一句話地磨,已經不是在咬文嚼字了,而是在咬撇嚼捺了。負責起草公告的黃華和章文晉,幾乎到了把公告嚼碎了還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算將其基本定型下來。可是最后定稿時,周恩來還在一遍遍地仔細琢磨措辭,考慮尼克松要求來華,我們才邀請,他們美國的面子難看,就將“要求”二字去掉,加上“獲悉”,使這句話變成“獲悉尼克松總統(tǒng)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tǒng)于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這一改動,基辛格喜出望外,拍手稱好。當即就爽快地同意在他秘密離開中國的第四天,即15日同時由中美兩國向外界宣布這個公報。
這個驚天動地的公報發(fā)表后,世界的目觀都轉向中國和美國之間,翹首矚目著美國總統(tǒng)把手伸過太平洋的時刻。